PVF(聚氟乙烯)薄膜是光伏板背板的核心功能層之一,主要承擔耐候性(抗紫外、抗高低溫老化)、水汽 / 氧氣阻隔性、絕緣性等關鍵作用,其應用效果直接決定光伏板的長期可靠性(通常要求 25 年使用壽命)。影響 PVF 薄膜在光伏板中應用效果的因素,可從材料本身特性、生產工藝控制、應用環境條件、與其他組件兼容性四大維度展開,具體如下:
一、核心影響因素:PVF 薄膜自身材料特性
薄膜的固有性能是決定其光伏應用效果的基礎,關鍵指標包括:
耐候穩定性
PVF 的耐候性源于分子結構中的 C-F 鍵(鍵能高,抗化學分解),但以下特性差異會直接影響應用效果:
氟含量:純 PVF 樹脂氟含量約 59%,若生產中混入低氟雜質或改性劑(如增塑劑、抗氧劑)比例不當,會降低薄膜抗紫外、抗高溫老化能力,長期暴露后易出現發黃、脆化、開裂。
抗紫外添加劑:光伏板長期戶外使用(年均紫外輻射量可達 1000 kWh/m2 以上),若 PVF 薄膜中抗紫外劑(如苯并三唑類)添加量不足或分散不均,會加速分子鏈斷裂,導致薄膜透光率下降(影響背板反射輔助吸光)、力學強度衰減。
水汽 / 氧氣阻隔性
光伏電池片(尤其是 PERC、TOPCon 等高效電池)對水汽極為敏感(水汽侵入會導致電極腐蝕、鈍化層失效),PVF 薄膜的阻隔性能是核心防線:
薄膜結晶度:PVF 結晶度通常在 40%-60%,結晶度越高,分子排列越緊密,水汽透過率(WVTR)越低(優質 PVF 薄膜 WVTR 需≤0.1 g/(m2?24h));若結晶度不均(如局部低結晶區),會形成 “阻隔漏洞”,加速水汽侵入。
厚度均勻性:標準光伏背板用 PVF 薄膜厚度多為 25-50 μm,若厚度偏差超過 ±5%,薄區的阻隔性會顯著下降,成為背板的 “薄弱點”,長期使用后易從薄區開始老化失效。
力學性能
光伏板在安裝、運輸及戶外使用中會承受機械應力(如風壓、雪壓、熱脹冷縮),PVF 薄膜需具備足夠的力學韌性:
拉伸強度與斷裂伸長率:優質 PVF 薄膜拉伸強度應≥40 MPa,斷裂伸長率≥150%;若薄膜生產中拉伸工藝不當(如拉伸溫度過高導致分子鏈取向不足),會導致力學強度不足,長期冷熱循環(如 - 40℃~85℃)后易出現開裂。
耐沖擊性:戶外冰雹、沙塵沖擊可能導致背板局部受力,若 PVF 薄膜韌性差(如低溫下變脆),易出現針孔或裂紋,破壞絕緣性和阻隔性。
絕緣性能
PVF 薄膜作為背板絕緣層,需滿足光伏板的電氣安全要求(體積電阻率≥101? Ω?cm,介損角正切≤0.01):
若薄膜生產中混入導電雜質(如金屬顆粒、碳黑),或長期老化后表面出現碳化(如高溫氧化),會導致絕緣性能下降,可能引發背板擊穿,造成光伏板短路。
二、關鍵影響環節:PVF 薄膜的生產與加工工藝
即使原材料性能優異,生產工藝控制不當也會導致薄膜應用效果大幅下降,核心工藝環節包括:
薄膜制備工藝
PVF 薄膜通常采用 “擠出 - 拉伸 - 定型” 工藝生產,關鍵參數控制直接影響性能:
擠出溫度:PVF 熔點約 200℃,若擠出溫度過高(超過 230℃),會導致樹脂熱降解,產生低分子揮發物,在薄膜內部形成氣泡或針孔;溫度過低則樹脂塑化不均,影響結晶度和阻隔性。
雙向拉伸參數:縱向(MD)和橫向(TD)拉伸比(通常為 3-5 倍)需匹配,若拉伸比失衡,會導致薄膜各向力學性能差異大(如橫向易斷裂),且結晶度分布不均,阻隔性下降。
背板復合工藝
光伏背板多為 “PVF - 基材 - PVF” 三層復合結構(如 PVF/PET/PVF),PVF 與基材(PET)的復合質量至關重要:
粘結劑選擇與涂覆:若使用的粘結劑(如聚氨酯類)與 PVF、PET 兼容性差,或涂覆量不足、涂覆不均,會導致復合層間附著力不足(剝離強度需≥5 N/cm),長期戶外使用后易出現分層,背板整體失效。
復合溫度與壓力:復合溫度過高可能導致 PVF 軟化變形,溫度過低則粘結劑固化不完全;壓力不均會導致局部氣泡,破壞阻隔性和絕緣性。
表面處理工藝
部分 PVF 薄膜需進行表面改性(如 corona 電暈處理),以提升與粘結劑或封裝膠膜(如 EVA、POE)的附著力:
若表面處理強度不足(表面張力需≥38 mN/m),會導致 PVF 與封裝膠膜粘結不牢,光伏板層壓后易出現 “脫層”,影響發電效率和壽命。
三、外部影響條件:光伏板的應用環境
光伏板多安裝于戶外(屋頂、地面、荒漠、沿海等),環境因素會加速 PVF 薄膜的老化,直接影響應用效果:
紫外輻射與高溫
熱帶、高原地區(如西藏、中東)紫外輻射強、夏季高溫(背板表面溫度可達 80℃以上),會加速 PVF 分子鏈的光氧化降解,導致薄膜變色(從透明 / 白色變為黃褐色)、力學強度衰減(如拉伸強度下降 30% 以上)、阻隔性失效。
若 PVF 薄膜抗紫外、抗熱氧老化添加劑不足,會大幅縮短其使用壽命(可能從 25 年降至 10 年以內)。
濕度與水汽
多雨、高濕地區(如南方沿海、東南亞)或晝夜溫差大導致的 “結露”,會持續挑戰 PVF 薄膜的阻隔性:若薄膜存在微小缺陷(如針孔、薄區),水汽會緩慢侵入背板內部,導致 PET 基材水解(生成酸性物質),進一步加速 PVF 與 PET 的分層,形成 “惡性循環”。
化學腐蝕環境
沿海地區的鹽霧(含 Cl?)、工業區域的酸堿氣體(如 SO?、NOx),會與 PVF 薄膜表面發生化學反應(雖 PVF 耐化學性強,但長期高濃度腐蝕會破壞表面結構),導致薄膜表面粗糙、絕緣性能下降,甚至出現孔洞。
機械應力與外力沖擊
荒漠地區的風沙沖擊、北方地區的積雪壓力、臺風多發地區的強風壓,會對 PVF 薄膜產生持續或瞬時機械應力:若薄膜力學韌性不足,易出現裂紋或破損,破壞背板的阻隔和絕緣功能。
四、協同影響因素:與光伏板其他組件的兼容性
PVF 薄膜并非孤立工作,需與光伏板內其他組件(封裝膠膜、電池片、邊框)協同,兼容性問題會間接影響其應用效果:
與封裝膠膜的兼容性
光伏板層壓時,PVF 薄膜需與 EVA/POE 封裝膠膜緊密粘結:
若 PVF 薄膜表面處理不當(如表面張力不足),或膠膜中交聯劑(如過氧化物)與 PVF 發生不良反應,會導致粘結力不足,層壓后出現 “虛粘”,長期使用后膠膜與背板分離,水汽易從縫隙侵入。
與邊框密封的匹配性
光伏板邊框(鋁型材)與背板的密封依賴硅膠:
若 PVF 薄膜表面光滑度過高(未做粗糙化處理),或硅膠與 PVF 兼容性差,會導致密封失效,雨水、沙塵從邊框縫隙進入,加速 PVF 薄膜邊緣老化。
與電池片的熱膨脹匹配性
PVF 薄膜(熱膨脹系數約 150×10??/℃)、PET 基材(約 70×10??/℃)、電池片(硅片,約 3×10??/℃)的熱膨脹系數差異較大:
若 PVF 薄膜力學韌性不足,長期冷熱循環(-40℃~85℃)會導致背板產生內應力,PVF 薄膜易從與電池片接觸的局部區域開裂,破壞絕緣性。
總結:提升 PVF 薄膜應用效果的核心方向
要確保 PVF 薄膜在光伏板中發揮最佳作用,需圍繞以下方向控制影響因素:
材料端:選擇高純度 PVF 樹脂,優化抗紫外、抗氧劑配方,確保高氟含量、高結晶度和均勻厚度;
工藝端:穩定擠出 - 拉伸工藝,控制復合層間附著力,確保表面處理達標;
應用端:根據使用環境(如沿海、高原)選擇針對性改性的 PVF 薄膜(如抗鹽霧型、高抗紫外型);
兼容性:確保 PVF 薄膜與粘結劑、封裝膠膜、邊框硅膠的匹配性,減少界面失效風險。
通過以上因素的綜合控制,PVF 薄膜才能有效支撐光伏板實現 25 年以上的長期可靠運行。?